夏衍电影学术研讨会在上海成功举行

发布者:电影电视学院发布时间:2020-12-27浏览次数:353

近日,在“FILM电影时光”主题书店,举办夏衍电影学术研讨会学术界、电影界、评论界的专家齐聚一堂,聚焦夏衍在电影领域的贡献。本文是此次研讨会的发言摘要。在诞辰120周年谈夏衍,不仅是对前辈的致敬,也有利于激发今后的创作,更为了发扬他的精神。

现在,我们总结经验启迪今天和未来……

120年后,他的作品和思想还会影响很多人




沈文忠


上海市文联党组成员、

专职副主席、秘书长 







说到上海市文联,必须说到夏衍。今年正好是夏主席诞辰120周年,上海市文联成立70周年。1950724日到29日,上海市文联召开第一次文代会,是在夏衍、巴金、于伶、贺绿汀、冯雪峰、梅兰芳、周信芳等老一辈艺术家倡导之下成立的。实际上,上海市文联党组在1950年的春天就已成立,书记就是夏衍。夏衍在会上做了一个主旨工作报告,标题很明确,就叫“更紧密地团结、更勇敢地创造”。我觉得夏衍同志的这句话,就是我们文艺界的初心和使命,更紧密地团结,这是我们的初心,团结广大艺术家,更勇敢地创造,就是繁荣社会主义文艺,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已经70年了,这句话仍然没有过时,团结和创造是上海文联的两面旗帜。 


任仲伦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

上海市文联副主席、

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席








夏衍深刻影响了上海电影的发展。夏衍是一个优秀的剧作者,他写的剧作不多但成功率很高。从这个角度来讲他出手不凡,出手不凡是建立在他对生活的认识、对社会的认识、对艺术创作规律的认识。夏衍对电影编剧的理论、评论也是深知其道,他的理论功底很好,他写每一部作品都是从一个细微的角度去评论和掌握它的艺术特点,这个文风是很值得研究的。夏衍的功劳,不仅在自己的创作和理论建树上,作为一个革命家又是一个艺术家的领导者,他的独特贡献是很珍贵的。夏衍有领导电影事业的艺术和智慧,他的领导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上海的艺术家有一种创作韧性,只要给他创作的机会就会抓住,这跟懂得艺术创作规律、能够支持和包容艺术家创作的领导是分不开的。

电影《狂流》《春蚕》《祝福》《林家铺子》

周  斌


复旦大学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












我主要谈谈夏衍为中国电影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杰出”两个字来源于19941028日国务院授予夏衍“国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这个“杰出贡献”我们怎么来认识和理解呢?我想从夏衍的电影界的四重身份来认识。作为电影事业家的夏衍,为30年代中国进步电影的突围和勃兴、为新中国人民电影事业的创建和繁荣、为新时期中国电影事业的变革与拓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作为电影剧作家的夏衍,一共创作改编电影剧本23部,原创剧本16部,改编剧本7部。他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狂流》《春蚕》《祝福》《林家铺子》等优秀作品,凭借《革命家庭》获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编剧奖。作为电影评论家的夏衍,电影批评文章共250多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现实针对性很强。《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是他在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讲课整理的著作,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新中国电影史上唯一一本电影剧作技巧论著,深刻影响了整整一代中国电影文学工作者。作为电影翻译家的夏衍,翻译不是很多,但在当时产生的影响比较大,他翻译的著作、文章、剧本是非常多元化的。夏衍为后来的中国电影人树立了榜样,他留下的这些电影遗产应该得到后人很好的传承和弘扬。



厉震林


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

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我的题目是“夏衍的文化身份与身影”。第一,夏公是我们中国文化人里面士与仕结合得比较好的。夏公是为实事而做、有所针对、有所思考的,文化人、读书人的气质他一直保留着,能够把政治的东西化解掉。第二,专业和业余的关系。夏公讲自己就是一个票友,他的心态相对超脱。业余的人反而能够出大师,为什么?因为他没有任何功利心,完全出于爱好反而出新出奇。第三,中国近代电影史和话剧史,夏衍的名字是绕不过去的。他的电影风格散文化,人家都说他特别像契科夫,他自己不承认,他说“契科夫写人物是很冷静的,我写人物是很冲动的,我是一个内心有激情的人,正因为我是一个有激情的人,我才去搞政治,才会去革命。”他的内心跟契科夫不太一样,但风格还是接近的,中国电影意向美学这条线慢慢从夏衍开始创立起来的。

  

李亦中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导 

  







夏衍是中国电影教育的倡导者和践行者,1958年他在文化部副部长任上,专门抽时间到北京电影学院讲课,一共讲了六次,讲稿结集出版《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给“先天不足”的中国电影,补上了剧作理论的重要篇章。夏衍有强烈的群众意识,他一再强调“我们对电影事业的领导,必须考虑到观众的口味,要很好地掌握电影业务特有的规律。”比如,他认为中国影片最显著的弱点是人物对话,要让角色“讲人话”。在叙事技巧方面,夏衍专门讲授“电影的第一本”如何让观众尽快入戏,这也是好莱坞电影的强项。夏衍所述,至今具有指导意义。如果说常规电影的第一本是指前10分钟,那么微电影开头的1分钟,短视频开头的30秒就得吸引受众。由此可见,夏衍的经典著述值得后辈学子传承。


杨晓林


同济大学电影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 











    我发言的题目是“夏衍作为编剧的当下意义”。首先,夏衍的创作贯穿着一种现实主义精神,反映民生疾苦,不脱离时代。夏衍承继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载道传统,充满着人文关怀。当下国家倡导现实主义题材创作,我认为电影剧本创作不管题材奇幻还是现实,不管外面多么炫酷,里面的核心与当下人的情感要密切相连,这样才会受欢迎。第二,夏衍重视编剧的培养,他本人理论和实践结合,知行合一,他本身是一个创作者,然后把他创作中的很多体会总结成理论,不但自己施行,而且贯穿在教学中。这一点对我们当下的理论研究、剧本创作,真是启发非常大,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前辈作出了很好的榜样。


电影《我不是药神》《夺冠》《中国合伙人》《亲爱的》


徐   巍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










夏衍到底为我们贡献了一些什么?他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是对电影剧作创作有非常多启示的。今天优秀的电影还是离不开对现实主义的坚持,比如《我不是药神》《夺冠》《中国合伙人》《亲爱的》,都是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对细节真实把握到位。而我们看到有一些比较失败的作品,恰恰是忽略了这点,这是值得借鉴的。另一个启示,我们知道任何电影都会传达一种意识形态,今天来看夏衍当时的剧本创作无疑是有非常强的意识形态在里面,这是必然的,他作为电影界的领导者又是电影政策的制定者。好的意识形态的传导,一定要通过打动人心的故事和人物,现在讲中国故事、中国文化“走出去”,其实核心还在这里。 


黄望莉


上海大学影视艺术系主任、教授、博导、

《电影理论研究》杂志执行主编 









夏衍不仅是一个文化人,也是一个领导者,他为整个中国电影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这其中既有对左翼作家私人情感上的爱护,更有从国家发展电影事业的高度所做的考虑。比如在影评小组事件上,他就是身体力行者,是夏衍带着这些电影人开展当时左翼影评活动,使得他们这一群人能够聚集在一起,掀起左翼影评风潮。他对左翼影评小组的帮助,从他对唐纳的影响、帮助可以看出。唐纳从加入地下党、开展左翼电影评论、避祸国外,到战后安插在《时事新报》做总编、转到香港《文汇报》等一系列活动,都有夏衍的身影。所以,我们说夏衍作为文化的领导者,他是全面的、智慧的、有高度的,这也正是他值得我们纪念的原因。

夏衍旧居


徐   欢


夏衍旧居研究员











夏衍旧居在乌鲁木齐南路1782号楼,夏衍跟上海渊源有二十多年,这个旧居是他离开上海去北京之前最后一个住的地方,1949年到1955年他曾经在那里住了六年。我们做夏衍旧居很深刻的一个感受,他是一个高山仰止的学术大师,是一个电影文学方面的前辈,可能年轻人并不是十分了解。所以我们旧居想把他的一些功绩和他的个人生活,以及他在旧居里发生的故事传达给现在的年轻人。


汪涌豪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上海市文联副主席、

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夏衍作为一个文化人的气息,我是感同身受的。夏衍先生具有很好的修养,并不因为他是一个党的文艺工作的执行者、领导者,他文人的本色就有所减退。我对他在第四届文代会闭幕式上的讲话有留意,他当时提出三点:反封建,尚科学,重视年轻人。这样的话在今天一点都不过时,这和他广泛深厚的中外文化的知识修养是很有关系的。我对他作为一个文化人的知识修养,非常佩服。我以前看过周斌写的《夏衍与中外文化》,这本书里完整讲了夏衍的东西方知识来源以及构成,不仅体现在他的电影中,还体现在他的杂文、随笔、散文中。所以这是一个整体素质非常高的文化人,今天我很愿意从这个角度怀念一下夏衍老先生这样一代才人,也希望上海这个城市,以后能够在宽松的环境下涌现出一代代像这样的人物。



文编 王虹 美编 音云
现场摄影蔡晴  张鸣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转载自上海文联官方公众号) 






华山路校区:上海市华山路630号

邮编:200040

昌林路校区:上海市昌林路800号

邮编:201112

莲花路校区:上海市莲花路211号

邮编:201102

虹桥路校区:上海市虹桥路1674号

邮编:200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