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中国力量·上影制造——胡雪桦与他的朋友们”放映活动进行了电影《上海王》映后讨论专场,导演胡雪桦和参演本片的著名节目主持人曹可凡就影片内容与观众展开热情讨论。
曹可凡:首先祝大家圣诞节快乐,今天请导演来给大家聊聊拍摄的想法,从《兰陵王》《喜马拉雅王子》到《上海王》,为什么对这段历史有这么大的兴趣?
胡雪桦:感谢大家今天来看《上海王》这部电影。《上海王》是我“三王”系列的最后一部,《兰陵王》是二十年前的电影,《喜马拉雅王子》是十年前的电影。在2003年年初有次跟虹影吃饭,谈到下面拍摄电影的计划,我说想拍一部上海题材的影片,她说自己正在写一部关于黑帮的小说,而且老大是一个女的。我的老师弗朗西斯·科波拉曾拍过《教父》,我对这个题材挺有兴趣的。我就跟虹影一直在聊,她先给了我一千字的梗概,那时她还在做调研。后来等我回美国前又给了我一万字的梗概,我就说你这个小说我要了,小说当时还没出版。之后经过很长时间的孕育,2004年跟上影已经签约要拍这部戏,08年的时候剧本在金马奖获得最佳创投。后来剧本又经过修改,在2015年年底,电影基本上拍的差不多了。现在是明年二月中旬会正式上映。
曹可凡:《上海王》讲述的是上海洪门的事情,现在的朋友可能对清帮比较熟悉,比如最近上映的《罗曼蒂克消亡史》就是讲的清帮,关于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等等。实际上清帮是从洪门里面分出来的,洪门在中国历史比较悠久,大概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从乾隆时期就开始。而且帮会也挺牛的,到现在也是绵延不绝,在北美、台湾都还有。现在的民主党派致公党最早就是以致公堂为基础成立的,最早就是陈炯明作为致公党的主席。现在大家都讲黑帮,洪门有帮会性质,但实际上并不是黑帮,开始是有反清复明的性质。
之所以叫洪门是来源于明太祖年号洪武,是一个进步的群众团体。洪门在历史上有两次跟中国大的历史事件有关,一个是太平天国运动,那时是以天地会的形式存在,大家熟悉的上海小刀会就是洪门体系里的。上海是中国开埠最早的城市,最有出现租界,小刀会起义后,大量华界里的人跑到租界里,后来上海很重要的文化特征叫华洋杂处,就是因此而来的。
第二个跟历史事件有关的是辛亥革命,孙中山在旧金山正式加入洪门。司徒美堂是北美的堂主,在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司徒美堂还受到毛主席的邀请,还是亲笔信,邀请去参加开国大典。洪门整体上与清帮不同,包括组织构架。清帮是论辈分,每个辈分的规矩都比较严格,洪门没有辈分,进来后每个人都是兄弟,组织构架也比较严谨。比如在这部电影里,有特别的组织构架,有很多的暗语和切口,斗茶的方式非常复杂,有七十多种,有一些我们今天说的话,就是从洪门的切口里出来的。
这部《上海王》是第一部,我们有三部,这部里有实力派胡军,也有小鲜肉凤小岳。幕后方面导演从好莱坞找了很好的团队,摄影师安德列·塞库拉是《落水狗》和《低俗小说》的摄影,美术执导是《暮光之城》的美术师,音乐师约翰尼·克莱默曾做过电影《云图》《香水》和《罗拉快跑》的配乐,导演跟大家介绍一下是怎么组成这样一个团队。
胡雪桦:我作为上海出生的导演一直对上海有一个情怀。我的第一部电影《兰陵王》讲的是远古的故事,第二部是藏语《喜马拉雅王子》,我一直有一个情结,要为上海拍一部电影。出国前我去过王安忆老师的家,一直想拍她的《长恨歌》。我觉得从清末到民初是一个充满浪漫、激情和野蛮的社会大变革,在走向共和当中,洪门在历史上有进步意义,孙中山就是洪门中人。在大的时代背景中,能看出当时的人是怎么生活的。
《上海王》第一部是1905年到1915年结束,1915年到今天101年,我们要用自己的想象去呈现,但这个想象不是瞎想,我们要对那个年代的风貌有整体的了解。我喜欢用自己熟悉的团队,但在这部片子里,上海这个城市有一个特质,它是现代文化、外来文化,上海有一句话“崇洋不媚外”,“上善若水,海纳百川”,它是可以融合的,可以创造的。电影是细节、人物和你营造的氛围,我需要一个很好的团队帮我一起做,比如我们的摄影师和美术师,我给他们说我想要哪部电影里的感觉,他就能给你。我敢肯定这是一般的国内摄影师和美术师给不了我的,包括我自己。
《兰陵王》是中国的古老题材,它的内涵是现代的。把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放在西藏,《喜马拉雅王子》就是用东方的色彩呈现西方的题材。《上海王》的主创组成也是费了一番周折,在拍摄三年前,我就给摄影师说了。演员方面,跟胡军聊了一次,他说“只要你不变,我就不会变”,就这样定下来。女演员最早并没有想用两个演员,后来拍摄日期往后面推了,原来定的演员时间上就不行了。后来有人就建议说可以用两个人来演,我说没这么像的演员啊,她说有啊,余男和李梦,当时我还不认识李梦。可凡是我十年前就定的演员,之前看蒲巴甲在“好男儿”里那个黑屋的审讯,我一看说,可凡这样可以演戏啊。我就打电话给他问他要不要演戏,他问我演什么,我说《上海王》里的师爷。
曹可凡:我大概是历史上最胖的师爷。
胡雪桦:我说谁说师爷就一定是瘦的。可凡先去拍了《金陵十三钗》,在里面训练过了,演的还不错。这一次就合作的很愉快,可凡现在是真正的入行了,现在是(中美电影节)最佳男配角了。
观众:请问导演您的老师科波拉对您有什么影响?
胡雪桦:出国前我看过他的《教父》,在美国看了他的《现代启示录》,这个把我给震撼到了。美国对他的评价是“现代电影之父”,我跟他认识是有一个机缘,1996年《兰陵王》在国外电影节放映的时候,当时在室外放映,背景那些山的景色跟《兰陵王》很像,从天马上黑开始放,主席在台上讲“十年前我在这里介绍了一部电影《黄土地》,一位导演陈凯歌,今天我为大家介绍一位导演胡雪桦,一部电影《兰陵王》。”主席把这部电影推荐给了科波拉,他就找到了我。后来见面他问我要拍什么,《夏威夷传奇》就这样拍摄出来,他做了监制,给我了很大的帮助。我的第一部英文电影剪辑了半年,剪到第七遍的时候,科波拉看了说最后剪辑的还不如我第自己剪辑的第一个版本,算是保护了我。
观众:本片女性人物筱月桂的历史合理性在哪里?
胡雪桦:我对虹影这部小说感兴趣,就是它是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的故事,重点是讲述那个年代,不是这个女人。筱月桂是从浦东的一个大脚丫头、举目无亲到了上海,在这里英雄不问出处。这部里她还没有成王,直到下部结束的时候。上海对我而言比较优雅,上海的女人都是水做的,比较温润细腻,这跟上海这个城市比较暗合。所以它不是一个简单的一个女人的故事。
观众:在下部戏里洪门有怎样的变革?
胡雪桦:下部戏的时间是1925年,上海的黄金年代是在30年代,东方巴黎嘛。里面的电影院、银行最后都合法化,筱月桂后来把帮会给散了,成了实业家,这也是社会大的变革。《教父》里的马龙·白兰度饰演的人物在中间就死掉,《上海王》里胡军饰演的人物也是在中间死掉,他打枪打不准,他说自己不属于这个时代。江湖还在,大侠去也,《上海王》讲的是情和义。上海是个有规则的城市,讲究契约,这个在今天也是有意义的。
观众:摆茶有什么讲究吗?
坐在台下的王安忆老师
曹可凡:洪门很有意思,它不是统一领导,各地有各地的堂口,那个年代咨询不是很发达,不同的堂口有自己的规矩。比如上海堂口跑到武汉去,你碰到困难可以找武汉堂口的人帮忙,你要是对上号的话,吃住都没有问题。他有很多的切口要问你,包括斗茶。
有一本跟洪门有关的书里,介绍了七十多种不同的摆茶方式。比如两个茶杯摆在一起,这代表我们俩是兄弟。一个茶杯一个茶壶,斟满了代表我有求于你。再比如在一个盘子里,有一个茶杯和茶壶,一个茶杯放在外面,也是求助于你,你愿意的话把茶杯放里面。洪门是一个反清复明的秘密组织,它会受到当局的阻碍,必须有严格的帮规和组织系统,彼此的信号要对。里面秦昊饰演的黄佩玉一开始出现的时候,他必须跟胡军饰演的常爷要对上暗号,斗茶主要是这个作用。
胡雪桦:本来戏里是三道茶,后来去掉了两个,因为太繁杂了。后来常爷他们讲茶的戏里,他要是把茶倒掉,那就是宣战了。我们做了研究,包括进门的暗语都是直接用洪门里面的。(摄影:秦彩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