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学院介绍

发布者:电影学院发布时间:2020-12-01浏览次数:10048


1945年,上海戏剧学院前身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成立之初,设立有电影科,由著名导演张骏祥担任主任。1958年开设有“电影进修班”。1986年,与上海电影制片厂联合创办“电影导演”本科专业,为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历教育的开端。1989年设立“电视文艺编导”专业,1995年改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同年设立“播音与主持专业”,填补了我国电视节目主持人本科教育的空白,并创办电视艺术系。2005年,成立电视艺术学院,2012年更名为电影电视学院,2020年,更名为电影学院。2022年,成立实验电影制片厂。2023年,加入国际影视院校联合会。

目前,电影学院下设电影制作、电影编导、播音与主持、电影作曲四个系,拥有“影视摄影与制作”、“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4个本科专业,分别培养电影导演、摄影、录音、剪辑;影视编剧策划、纪录片编导、现场导播、动漫游戏策划;主持、播音、影视表演;影视作曲、音乐工程等方面的人才。学院还拥有“戏剧与影视”、“艺术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戏剧与影视”一级学科专业学位博士点、“艺术学”一级学科学术学位博士点、“艺术学”一级学科硕士点(MA)和“广播电视”二级学科硕士点(MFA)、“电影”二级学科硕士点(MFA)。

现任院长厉震林,党总支书记韩永胜,副院长董健,副书记王春云。先后拥有著名学者、编剧、制片人孙祖平、赵韫颖、姚扣根、方方、吴保和、杨剑明、孙绍谊、厉震林、石川、黄望莉、万传法,著名导演、摄影师张仲年、侯咏、高子逸,著名录音师詹新,著名纪录片导演李涛,著名主持人以及主持教育家宋怀强、吴洪林、董健、王琦等优秀师资,实验电影制片厂拥有胡歌、余男等杰出艺术家。拥有三位全职外籍著名教授,哈佛大学原教授、美国电影学院原校长杨·舒特,国际电影摄影师学会会长基斯·范·奥斯特鲁姆,国际影视院校联合会执行主席斯坦尼斯拉夫·塞默德捷夫。还拥有一批国内外著名的电影人、节目主持人担任驻校艺术家和学者,聘任了一批国内外著名的电影人、节目主持人为客座教授。设立有上海戏剧学院电影教育国际咨询委员会,由中国电影家协会原副主席、上影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总裁任仲伦担任主席,成员均为国际电影领袖人物。

“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广播电视艺术学”为上海市重点学科。“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影视人才培养体系”、“影视学科三项核心能力建设”为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第一、第二期重点创新团队,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2020年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9年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教育部和财政部第四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播音与主持专业为2021年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上海市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为2021年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主持艺术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获第二届上海高校市级教学团队。拥有3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演播空间实验室、摄录制作基础教学实验室、电视视频音频实验室,以及2个上海市教委重点建设实验室:电视视频音频实验室、计算机语音嗓音实验室。

拥有实验电影制片厂、青年影像传播中心、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电影文化研究中心、电影与媒介研究中心、纪录片中心、媒体内容创研中心、侯咏电影摄影中心、詹新电影录音工作室、数字电影摄影工作室、杨·舒特电影导演中心、基斯·范·奥斯特鲁姆电影摄影中心、斯坦尼斯拉夫·塞默德捷夫电影编剧中心、阿德里亚诺·德·桑蒂斯电影艺术工作室、上戏ARRL中心、上戏-索尼影像技术学院等。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初步摸索出一条培养与数字时代匹配的电视广播节目主持人的独特思路,设计出一套较为系统的教学方案和课程设置,在全国形成了北有“中传”(以播音为主体)、南有“上戏”(以主持为主体)的两大核心教学群体。“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以影视策划编导课程为主干,强化影像表意与AI制作能力,培养专业精英人才,形成了被艺术教育界称之为影视编导教学的“上戏模式”。“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也已经展现了强大的发展实力,在国内外各大影视节摘金夺银。“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是全国电影学院唯一设置的作曲专业,主要培养影视作曲和音乐工程专业人才,专业特色非常鲜明,正在茁壮成长之中。

师资队伍力量雄厚,先后拥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席学者2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国家文化英才”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上海市“白玉兰人才计划”3人,上海市高校“东方学者”特聘教授2人,上海市“东方英才计划”拔尖项目2人,上海市“曙光学者”人才计划2人,上海市“晨光学者”人才计划5人。

教师获奖成果丰硕,获得金鸡奖、百花奖、飞天奖、金鹰奖、华表奖、星光奖、金编钟奖、金话筒奖、金狮奖、白玉兰奖、曹禺奖、“五个一工程”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国文联“啄木鸟杯”文艺评论奖、宝钢高雅艺术奖、上海优秀文艺人才奖以及柏林、戛纳、威尼斯、东京国际电影节等国内外文艺奖项,教育部“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宝钢优秀教师奖、上海市育才奖、上海市魅力教师、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上海市教育系统三八红旗手、上海市“四有好教师”(教书育人楷模)提名等教育奖项,几乎囊括文艺和教育的所有重要奖项。

教师担任国际影视院校联合会执行主席、国际电影摄影师学会会长、美国电影摄影师学会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影视摄影师学会会长、中国影视摄影师学会副会长、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电影家协会编剧教育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产业投资与促进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产业与教育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电影家协会声音艺术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影视机构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电视史学研究委员会副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影视教育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等多个学界和业界领导职务。

学科与专业建设的发展势头良好。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上海市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一等奖等4项。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3门:《主持人语体艺术》、《剧作策划与管理》、《影视声音》;上海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主持人节目创作》;上海市精品课程6门:《电影名片分析》《电视纪录片创作》《电视文艺节目策划》《影视剧写作》《演播言语组织》《新闻播音》;上海市重点课程7门:《导表演基础》《电视导演理论与技巧》《影视音响制作基础》《主持人语体艺术》《演播室主持艺术》《主持人语音基础》《剧作策划与管理》。完成上海市重点本科教改项目5项。近五年来,教师获各类学生重要竞赛指导教师奖60余项。

先后出版“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丛书”四十余本,主要有《中国电影表演美学思潮史稿(1949-1978)》《中国电影表演美学思潮史稿(1979-2015)》《电影的构型:表演、文化和产业》《文化的蝴蝶:中国式表演及其人文述评》《文化即吾心:电影表演与社会表演》《中国类型电影:历史、现状与未来》《华语电影发展与对外传播》《西方电影思潮流变(1978-2017)》《后现代语境下的中国电影教育及导演课程研究》《中国电影的工业与美学研究》等。还出版有《中国新文学大系》(第5辑 电影卷)(上、下)《谢晋电影选集》(1-6卷)《抗战电影图典》《华语电影:新发展与新探索》《史学与年谱:中国电影表演美学史述》《新中国电影表演美学思潮史纲》等多部著作。

编辑出版电影学术集刊《电影研究》(十一辑,一年二辑),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MAI集刊和中国知网收录集刊之一,是中国重要的电影集刊。编辑出版年度报告《中国电影、电视剧和话剧发展报告》(九辑)。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题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后期资助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专题项目、青年项目、上海市艺术科学规划项目、上海市社联决策调研项目等多项。获批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首批中国文艺评论基地。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首批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基于电影科学院和电影商学院发展导向的电影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上海戏剧学院影视制作基地”成功入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21年度学风建设资助计划项目立项名单》。

创作方面,五年以来获国家艺术基金国家艺术基金立项3项,上海市文化发展基金会重大项目、一般项目立项5项,结项上海市文化发展基金会重大项目2项,形成一个国家艺术基金、上海市文化发展基金会重大项目矩阵。实验电影制片厂以产学研方式联合摄制的电影《勇敢的礼物》《晚酌与仪式》、教师主创的电影《四季》《大郎》以及教职员工个人,获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男演员奖、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男主角奖、戛纳电影奖最佳亚洲导演奖、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动画片奖提名、“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提名、“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提名、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动画片奖提名等系列奖项。

近年以来,开展了与美国、德国、意大利、新西兰、瑞士、瑞典等国家的跨国师生交流项目。学生实习作品和毕业作品年度获各类国内外重要奖项70余项,包括戛纳、柏林、威尼斯、上海、北京、中美等国际电影节单元奖项。获“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金奖。与上影集团合作设立“上影—上戏青年导演扶持计划”,扶持学生毕业作品拍摄成为院线电影。培养了董卿、沈傲君、喻恩泰、吉雪萍、周瑾、王冠、于毅、龚洁、豆豆姐姐(潘延)、小荷姐姐(何瑾)、严敏、施嘉宁、王芸等一大批著名影视人。

“十四五”期间,秉承上海戏剧学院建设国际一流艺术院校的教育理念和使命,以培养“品德正、基础厚、专业精、实践强”的“至善至美”影视人才为目标,以“四大平台”建设为依托,完成三个“基本建成”,探索“三个一流”发展模式,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影视人才,创立科学而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建成集“教学、生产、科研、活动”为一体的国际旗舰型电影学院。

(截止至2025年7月22日)

 

 






华山路校区:上海市华山路630号

邮编:200040

昌林路校区:上海市昌林路800号

邮编:201112

莲花路校区:上海市莲花路211号

邮编:201102

虹桥路校区:上海市虹桥路1674号

邮编:200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