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关于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奖励的决定》日前发布。经专家评审,面向社会公示,奖励委员会审议通过和教育部批准,共有1539项成果获奖。
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院长厉震林教授所著的《中国电影表演美学思潮史述(1979-2015)》,获得著作论文类一等奖。
开展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奖工作,是教育部为表彰奖励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取得的突出成绩,展示高校社科界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成果,推动高校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举措。该奖项自1995年设立,每三年评选一次,至今已成功举办八届,共有5667项优秀成果获奖。
本届评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以多元分类评价为抓手,重点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研究,决策咨询与社会服务研究,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新兴和交叉学科研究,有力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影响力研究等方面的最新成果。一批研究阐释党的创新理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品力作脱颖而出,充分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中国电影表演美学思潮史述(1979-2015)》填补和完善了新时期电影研究领域的薄弱环节,极大地完善和丰富了新时期文化史、产业史、思想史和政治史的研究内涵以及精神等级,根据新时期电影表演美学的内在发展以及逻辑,划分为若干的历史分期,明确并深度剖析断代的美学主体思潮,并且对重要表演美学现象进行个案研究,发现和总结新中国电影表演的经验得失,纠正目前社会以及文化界对于电影表演的某些表演认知误区,为社会以及文化界提供正确的表演美学观。
在中国电影的史述实践中,电影表演美学史是中国电影史较为薄弱甚至残缺的一个部分。它缘于在数字技术发展之前的很长一个历史时期,表演艺术是以演员的身体作为创作材料,又以它作为作品的呈现方式,乃是材料、主体、作品集于一身,许多神来之笔以及灵感难以运用可以重复的科学手段加以验证。同时,电影表演又与导演的指导密不可分,加上电影的分镜头表演方式,都使表演艺术特有的“风度”和“眼神”较难用语言和文字表达出来,它的“真相”也不容易被“看清”,故而电影表演也就往往成为电影学术研究的薄弱环节甚至盲点。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厉震林长期从事电影和戏剧的演员与导演文化研究,2010年以来开始以新时期电影的表演美学史作为研究中心,深入考察在历史范畴中以及在大历史文化发展中的表演美学“大势”和“精神”,其《中国电影表演美学思潮史述(1979-2015)》即为重要成果之一。
责编:刘佳奇 黄墨寒
排版:葛怡君
(转载自上海戏剧学院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