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上午,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博雅电影论坛邀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达米恩·查泽雷(Damiein·Chazelle),与上戏师生分享《爆裂鼓手》、《爱乐之城》、《登月第一人》等电影的创作感悟,论坛由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全职教授扬·舒特(Jan Schütte)主持。
论坛热场环节,主持人扬·舒特教授播放了《公园长椅上的盖伊与玛德琳》(Guy and Madeline on a Park Bench)。这部创作于2009年的黑白歌舞电影是一部启用了非职业演员的小成本影片,也是查泽雷的导演处女作。值得一提的是,在自编自导该片时,查泽雷是哈佛大学的本科生。这部影片融合了精心编排的踢踏舞和爵士乐表演,欢快节奏的背后是一个有志于探索歌舞电影的青年电影导演,达米恩在这部电影中对音乐元素与镜头运动的尝试为日后创作《爱乐之城》积累了经验。
随后,扬·舒特教授和查泽雷导演探讨了从中小成本影片到好莱坞长片转化的职业发展经历与感悟。正坐在派拉蒙公司办公室准备下一部长片电影的查泽雷表示,尽管现在的他需要面对更复杂的拍摄情况,更高质量的声音追求以及使用更先进的摄影机,但对于电影创作的感受却不曾改变,那就是对生活的感悟与想象。《爱乐之城》和《爆裂鼓手》更多依赖于其个人生活和经历,而《登月第一人》则融入了他的想象力以及实际调研的成果,调研内容包括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的个人生平,并在调研的过程中厘清导演想要表达的主题。查泽雷导演强调筹备和拍摄时,想象力非常重要,虽然《爱乐之城》直接融入了个人的生活经历,但拍摄时依然需要运用想象力去丰富影片。
论坛还放映了查泽雷在哈佛求学时修读电影课的作业。查泽雷在哈佛的电影课教师正是此次论坛的主持人、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扬·舒特。查泽雷说道,为了完成课程的拍摄作业,他担任过自己团队和其他学生团队的不同部门的角色,包括录音、剪辑等,每一个角色都让他学习了很多基本技巧,帮助他逐渐锻炼出导演的能力——对全片明确的判断力和把控力。
现场学生积极与查泽雷互动,本文摘录部分精彩问答,与读者分享交流。
精彩提问:
问:导演你好,我认为在音乐电影中,编曲是融入剧作的。请问您在剧作阶段会让编曲师一起加入讨论创作吗?还是写剧本时对音乐有一个初步构想,剧作阶段结束后再找人完成编曲?
答:我会尽可能早的让编曲加入我的剧本创作。甚至有时候有一个点子、想法的时候,我就和我的编曲进行讨论。这和我和作曲本身关系就很好,大学就是室友,一直保持合作关系。
问:相比《爆裂鼓手》与《爱乐之城》,《登月第一人》非常不同,全片都非常克制,经典名言“我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是非常平实简单地说出的。请问导演是如何考量设计这个影调的呢?
答:我尝试用纪录片的风格去拍摄《登月第一人》,尽量让画面自己叙事,减少过多的其他设计。在调研与阅读阿姆斯特朗的原著的过程中,我发现最吸引我的不是他们要登月,而是平凡的生活细节,特别是他和女儿的感情。比起飞往月球,他更是一个无法回到地球的人,这种疏离与孤独感是我想要呈现的。
问:导演您好,请问您是如何寻找到有音乐才能的演员?是在专业演员中寻找擅长乐器的人,还是在专业乐手中寻找有表演天赋的人呢?
答: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会根据情况而定。在拍摄《公园长椅上的盖伊与玛德琳》的时候,我选择音乐家,然后再指导他们的表演。而对于《爱乐之城》,因为有更大的制作要求,我选择专业演员,然后集中训练演员的音乐才能。其实我最喜欢的表演是《午夜旋律》(Round Midnight,1986年)中的素人表演。当剧本设计的角色非常贴近素人的人物原型,音乐家本身的演绎会更出彩。
本次讲座是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举办的第七场博雅论坛(浦江大讲堂十五),因疫情原因,达米恩以视频连线方式与电影学院师生交流互动。未来,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还将持续邀请知名电影人,面向全校师生开设博雅论坛,培育电影艺术人才。
撰稿:王俊涵 戚滢
摄影:简承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