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电影的延安因素》主题讲座在上戏成功举办

发布者:电影学院发布时间:2022-06-09浏览次数:127


202268日,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成功举办《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电影的延安因素》线上主题讲座。此次讲座由上海戏剧学院万传法教授组织并主持,上海戏剧学院PT特聘专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长丁亚平先生主讲。讲座的主要对象为上海戏剧学院“电影理论与批评”课程的学生,但同时也吸引了众多来自校外的学者与学生参加,共计210余人。


讲座内容共分为七个部分,丁亚平老师首先谈起自己和“延安”研究的学术渊源,并强调“延安”作为一种问题意识,在“现代性”的讨论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可视其为中国离开欧洲现代审美坐标,建立属于自己主体性现代坐标的生成关键。在第二部分,丁亚平老师对“延安”进行了分层,界定了“大延安”与“小延安”的概念与内涵,认为电影中的“小延安”由人民电影体制、知识分子人生观改造、人民电影美学、新闻纪录电影与“他者”眼光下的中国符码五个关键内容构成。在第三部分,丁亚平老师具体讲述“50-70年代中国电影的延安坐标”,强调以电影中的“延安”因素作为切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电影与文化迈向现代的不同路径。接着,丁亚平老师以“延安作为一个先锋传统”、“延安作为学派”、“延安作为理解现实、理解实践的路径和可能性”层层递进,将电影中“延安”所代表的“工农兵文艺观念”与“革命”传统,串联至“延安学派”的三种理解,并最终上升到现实层面,将其视为回应当下中国电影现实中紧迫问题的一种可能性。讲座的结尾,丁亚平老师通过《武训传》事件来观察“延安”的文艺脉络,并希望以“辩证法”的思维,获得在问题意识下融入了历史视野的、更为全面的学术认识。丁亚平老师还指出,“延安”作为一种创作观念、创作方法的延续,已经上升为一种国家层面的意识形态,并在建国后独立地占据电影领域的中心,使电影完成了主体与核心意义的建构,这是我们今天仍需再次回望、不断审视并反思“延安”因素的意义所在。




在提问环节中,丁亚平老师就“人民电影的‘人民性问题”、“当下新主流大片中的‘延安因素’”、“延安学派的生成语境”及“东北电影中的‘延安因素”等问题进行解答,再次加深了同学们对于本次讲座主题的认识与理解。

此次线上讲座以极为鲜明的学术观点与多元丰富的详细论述,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堂生动而深刻的电影历史课。丁亚平老师对中国电影“延安”因素生成及延展过程的梳理,不仅为我们理解中国电影史开辟了崭新的视角,还以颇具切身性的观点,为解决当下中国电影现实问题的答案寻找“可能”的路径。同时,丁亚平老师对“延安”因素持续的追溯与探究、从辩证的角度对已有认识进行价值判断、结合历史与现实各种元素对话题本身给予关照等研究方法与学术精神,对于同学们的学习与日后的学术研究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启发性意义。


审核:韩永胜

/20MA电影文化 李若凡



华山路校区:上海市华山路630号

邮编:200040

昌林路校区:上海市昌林路800号

邮编:201112

莲花路校区:上海市莲花路211号

邮编:201102

虹桥路校区:上海市虹桥路1674号

邮编:200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