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的再生产:中国电影的新主流化探索与发展”会议综述

发布者:电影学院发布时间:2021-10-18浏览次数:10

后疫情时代的再生产:中国电影的新主流化探索与发展”会议综述


陈吉  金澍


20211015日至17日,“后疫情时代的再生产:中国电影的新主流化探索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上海戏剧学院召开。会议由上海戏剧学院电影文化研究中心、《当代电影》杂志社主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上海电影家协会、上海影视戏剧理论研究会、上海电影评论学会、《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和《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协办。全国30余所高校与研究机构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大会开幕式由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院长、电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厉震林教授主持。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杨扬教授、《当代电影》杂志主编皇甫宜川研究员、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赵芸女士、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会长朱枫导演分别在大会开幕式上致辞。杨扬教授指出,以“新主流”为抓手探讨后疫情时代中国电影的再生产问题具有前瞻性。皇甫宜川研究员认为,中国电影“新主流”概念发展至今,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思考,尤其未来中国电影如何在观念、思想上创新还有讨论空间。赵芸女士表示,新主流电影代表新的审美取向、新的技术手段、新的艺术形态,是创作者满足市场的自觉追求;对中国电影新主流化的探讨,是对中国电影新状态的梳理和总结,也是对今后中国电影发展的前瞻与预判。朱枫导演提出,新主流电影的定义不应仅仅包含带有国家意识形态的商业大片,还应该包含所有符合主流价值观的电影,本次会议可以进一步厘清概念。

大会主题发言由上海戏剧学院电影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万传法教授主持。十位专家分别从概念、方法、文化、美学、叙事、技术、生产等角度,对中国电影在后疫情时代的新主流化探索与再生产问题进行探讨,做了精彩发言。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尹鸿教授在《新历史节点上的中国电影》指出,中国电影正处于从市场主导走向价值观主导、从娱乐行业走向舆论中心、从全球化进程走向内循环为本、从影院为王走向多屏竞争、从产业轨道走向规划引导、从增量发展走向存量竞争的历史转折点;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在历史和美学层面找到未来中国电影创作的方法论,进一步推动中国电影事业创新发展。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陈犀禾教授在《国家理论视域下的当代中国电影发展》中提出,“国家理论”源自毛泽东电影思想,也体现在习近平的文艺思想中。后疫情时代中国电影的时代主题是:在全球化语境下表现政权的合法性和优越性,讲述中国经验、中国模式、中国英雄、中国历史、中国故事,坚持人物形象塑造服务于国家形象塑造的美学原则。中国传媒大学胡克教授《稳步推进非重点影片的发展》以独特视角,把《八佰》《一秒钟》《柳青》《没有过不去的年》为代表的四类非重点影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总结其不足,阐述当下中国电影创作如何实现政治性、艺术性和思想性的平衡与突破。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金丹元教授在《后疫情时代中国电影新主流文化导向的多重可能性》中指出,后疫情时代中国电影主流文化出现了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世界和平、切合现实的怀旧情绪等新导向。在新文化导向下,会出现新的类型,比如疫情片等等。《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主编吴冠平教授在《再议中国主流电影的“新”》中指出,“主流”概念自诞生起,从限制、收编到合流,主流电影和大众文化就形成了不断调试的关系,而人民的信仰靠不断的“叙事神话”塑造,中国主流电影与大众文化的合流,需要新的叙事机制,需要塑造人民信仰的“叙事神话”。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图书馆馆长王海洲教授在《后疫情时代中国电影的新挑战与新机遇》中指出,中国电影向世界传达真实中国的任务越来越重,虽然在产业上可以完成内循环发展,但还是要向世界讲述富有感染力、具有艺术高度的中国故事。浙江大学国际文化与传媒学院范志忠教授在《新主流影视剧的崛起与走红原因探析》中表示,新主流电影近年来的崛起,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的电影工业发展;同时,相关部门对于重大选题的创作把关也起到很大作用。在后全球化时代,新主流电影的成功崛起抵御了以好莱坞为代表的海外大片对本土文化的冲击。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张宗伟教授《后疫情时代中国电影意象共同体的构建》认为,巴赞的“影像本体论”在反映当下中国电影时已不够透彻,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象,广泛存在于歌曲诗歌图画之中,却缺位于中国电影;可运用意象流变的理论来梳理中国几代导演的风格与作品;电影意象共同体是检验电影流派和电影学派的重要标志,中国电影应该最终向世界传播中国意象。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石川教授以《永不消逝的电波》4k修复版为例,探讨红色经典的再价值化,从电影修复技术应该保持修旧如旧、AI着色技术是否存在过度操作两方面入手,论及电影文化遗产保护和胶片修复的观念与实践问题,指出修复的目的是在于为社会提供新的公共文化产品,电影概念已经超越传统定义,扩展到以IP为核心的消费领域。中国传媒大学梁明教授就亲自参与创作的电影《守岛人》谈及中国电影新主流化的探索,指出《守岛人》的创作和摄制就是源于主流价值观和主流市场的合流。

16日下午和17日上午,大会进行六场分组研讨,分别题为“形态与本质”“表演与形象”“生产与生成”“美学与介质”“题材与类型”“变迁与发展”,更多学者从更多层面围绕大会议题进行了更细致和深入的讨论。

形态与本质”分论坛主要探讨新主流电影概念、文化与美学特征,由《当代电影》杂志社副主编张文燕编审主持、尹鸿教授担任点评人。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周星教授《新主流电影的形态嬗变与本质认识》指出,“主旋律”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政府命题,具有强制性;而“新主流”正是适应大众、依靠社会变化,从实践角度出发,由学界呼吁,自下而上替换主旋律的新命题,可以从中得到启发,不强制、不倡导反而可以打破狭隘,形成更容易被接受的价值理念。北京舞蹈学院教师、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刘祎祎《论中国电影从“主旋律”到“新主流”的内在理路》总结新主流电影个人梦想与时代价值并重、现实力量与想象空间交融的创作景观。新主流电影具有“大众文化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影像呈现,体现了中国的文化自信。上海交通大学原美国电影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严敏《敢问路在何方?——后疫情时代电影再发展之道诌议》从当下全球视野探讨电影生存之道。疫情只是外在因素,电影发展的内在因素也要求电影进行自我革命,比如虚拟时代的新美学价值观念、技术发展带来电影语言的进化等。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张雁飞《从历史想象到文化审视:中国电影新主流化创作的深层肌理》提出,后疫情时代的电影具有时序迷雾、“走马灯”式的事件陈列与过量的仪式、悬置的空间等特征,也包括消费美学的崛起与史诗风貌的式微、对日常诗意的盲视以及记忆存储与情感认同的错位。西南大学曹怡平教授《高概念电影2.0——用新概念电影取代高概念电影》把美国好莱坞的高概念和中国电影的新概念并举,将两者达成某种均势力的现状概括为中国电影创作和投资的2.0阶段,用以说明中国电影创作和投资存在的问题。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何源堃《从“外循环”到“内循环”:新主流背景下中国电影再生产的视野转换》指出在新主流背景下,内循环电影再生产正逐渐成为保障中国电影产业稳步发展的重要助力,其包括“系列”“续集”“翻拍”“重制”“重启”“衍生”“综合”七种运作机制。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郭雪瑶《从主旋律电影到新主流电影:一种电影类型商业转型的社会基础》总结新时期主旋律电影的开端到市场化浪潮下主流电影的兴起,再到大众艺术志趣下中国新主流电影发展过程中的相关概念嬗变,并概述了新主流电影的传播方式和叙事策略。

表演与形象”分论坛主要探讨新主流电影的表演美学与人物形象塑造,由《当代电影》杂志社主任编辑张昱主持、陈犀禾教授担任点评人。上海戏剧学院厉震林教授《近年中国电影表演美学的表现主义意味》指出,基于产业、文化和美学的合力驱动,表现主义作为与现实主义对偶的创作方法,近年在电影表演中有妖饶通灵的呈现,区别于此前的经典阶段,有更为成熟和深邃的表现美学创造,使近年电影表演风月无边,颇值美学评点。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冯果教授《1979—1980年代中期电影表演美学与形象塑造》从文化角度总结当时电影创作中载道与写情的倾向选择,出现威仪与壮美的英雄形象表演美学、雅正与优美的知识分子形象表演美学。浙大城市学院讲师张雅楠《近年来网络电影的表演生态研究》以近年来的网络电影为例,归纳出网络电影演员选用所呈现的跨界和原生两种类型,探究网络电影映射的延续主演表演风格和女性演员失语的表演文化,探讨了网络电影的表演生态。西南大学文学院刘帆教授《从“榜样”到“偶像”:新中国电影中“凡人英模”的式微与“超级英雄”的降临》指出,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英模片”式微并发生变体,英模电影中以真人为原型的“凡人英模”让位于军事/动作片里虚构或原型改写的“国家英雄”,从中可以窥见国家主导意志内涵的变迁。兰州大学文学院周仲谋副教授《新时代乡村振兴题材电影的美学转型与人物形象新变》总结新时代乡村振兴题材电影的美学风格,尤其人物形象塑造,既有多层次的性格挖掘,亦有多维度的人格揭示,彰显出强大的亲和力和号召力,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也弘扬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观。浙江理工大学讲师、上海大学博士后张咏絮《红色经典电影中英雄形象在新世纪的银幕演化与文化探索》归纳红色经典电影银幕演化的三种英雄形象,分别是消费怀旧下的革命英雄、红色基因下的孤胆英雄和审美泛化下的日常英雄。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黄彦茜《从摩登女郎、劳动妇女到现代女性——新主流背景下中国电影女性形象的变迁》从电影史角度对中国电影女性形象进行梳理,总结“摩登女郎”到“劳动妇女”再到“现代女性”的历史变迁,并指出新主流背景下的中国电影有“他者”式、抗争式和陪衬式三种现代女性形象。

生产与生成”分论坛主要从电影生产、文化和产业角度进行讨论,由西南大学文学院刘宇清教授主持、张宗伟教授担任点评人。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黄望莉教授《新时代中国农村题材电影初探》以《一点就到家》《我和我的家乡》等新农村题材电影为例,指出新时代中国农村题材电影以农村脱贫致富以及向现代化发展、实现小康等故事为落脚点,展现新时代新农村的新风貌,在价值倾向和生态美的讴歌呈现上,都有着出色表现。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庞博《收编与改造:论非主流的新主流化》指出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相互转化的途径,亚文化随着商品化会慢慢失去反叛性和独立性,被主流文化收编;这种收编,可以为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转化提供帮助。浙江传媒学院马纶鹏副教授《新主流大片中数字群像建构与美学表征》提出,数字群像在国外一般作为反派,被英雄人物战胜,是个人英雄主义的反衬,而数字群像在中国的呈现正相反,把数字群像从终结象征转变为了可能象征。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朱君《新主流电影在网络电影领域的探索与发展》指出随着新冠疫情带来线下影院的关停,网络电影从蹭IP式的拙劣山寨转变为主题上跟线下影院作品形成呼应,完成全新的转变。山西财经大学谭博讲师《何以成为爆款?——基于定性比较分析的新主流电影生成逻辑研究》提出可以运用定性比较研究,进行要素组合分析,在主流创作与主流商业的语境下,探索爆款的生成逻辑。北京交通大学讲师易雨潇《意境的生成——六法论与中国电影的视觉建构》通过谢赫的六法论,对中国电影的视觉建构进行解析和梳理,阐释意境作为中国电影美学的根本基石是如何在电影中实际体现。湖南师范大学讲师刘库《中部地区电影产业发展的困境与潜力——以湖南省为例》分析中部地区电影产业所具备的优势与缺陷。产业基础和市场意识不到位、地域级群规模小、产业网络结构弱势限制着中部地区电影产业的发展;而电视和网络媒体产业巨大、文化资源的明显优势,又为中部地区发展电影产业带来潜在优势。

美学与介质”分论坛主要探讨媒介、技术给电影带来的新思维和新美学,由王海洲教授主持、金丹元教授担任点评人。北京理工大学王丽君教授《基于网络游戏的侘寂幻景——<侍神令>的美术设计探索》通过采访调研,分析了《侍神令》美术指导赤冢佳仁于超现实环境中的侘寂显示空间的设计风格,剖析了表现主义美术创作在超现实主义题材影片中强调写实主义的造型风格。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原文泰、硕士研究生汝中雨《诗意的重现:电影<春江水暖>的空间诗意性建构》通过中国古典画作中的构图原则,分析《春江水暖》在时空体空间、结构上的铺排与调度。澳门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丁瑶瑶《后疫情时代观影的空间转相和审美流变》提出,电影经历了从大银幕到小荧幕、从镍币影院到现代影院、从公共空间到住宅空间的多种空间转向,随着后疫情时代到来,电影观影空间的竞争会成为一种新的常态,也会形成一种差异化竞争。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尚文思琦《中国电影中神话能量的成分构成与意义编织》提出,在新神话主义的浪潮下,意识的演进与现代性的突袭令神话在电影这种与现代媒介协同而生的艺术形态内发挥出独特的能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王一帆《后疫情时代主流纪录电影的现实表达》指出,后疫情时代的主流纪录电影正在脱离宣传走向现实,通过疫情中普通人的动人故事、平凡生活中英雄主义的礼赞、对逐渐遗忘历史的再正名,展开以文学艺术为载体的纪录片审美的探索。江苏开放大学丁磊副教授《网络电影语言的新探索》认为电影是一种泛语言,其力量来源于容纳各种表现形式,网络电影从院线电影中区分出来的根本,不仅在于产业思维,还在于电影的语言思维。厦门演艺学院潘芊芊副教授《后疫情时代下国产电影新媒体营销方式的情感救赎》提到,国产电影的营销方式正在与融媒体技术相互融合,并逐渐形成口碑营销与病毒营销并行的多元营销建构中的“情感救赎”。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张黎歆《国族记忆和身份认同——论新主流电影的国家形象构建》认为电影是一种用于表达集体身份的文化媒介,身份是后现代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概念,而记忆则连接了个体和集体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身份与记忆的认同逐渐形成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的粘结、身份认同与他者边界的重塑。

题材与类型”分论坛探究不同电影题材和类型创作方法问题,由《当代电影》杂志社杨天东副编审主持、胡克教授担任点评人。西南大学刘宇清教授《纪录电影创作和研究中的“认知主义”倾向》把认知主义的方法引入纪录电影研究,总结纪录片认知研究所经历的“现实的介调”“角色交往”“情绪/情感和具身经验”“纪录片实践”四个领域。上海戏剧学院万传法教授《主流、新主流、与后主流:概念及其旅行》指出当今“新主流”的探讨在逻辑上暗含并默认了旧主流的存在,而旧主流存在两条发展脉络,一条是以郑正秋、谢晋为脉络的主流,以家庭伦理为主题,对伦理有一个建构关系,是向内的;另一条是建国后的人民电影,以革命英雄和人民英雄为核心建构,这是走出家庭的、向外的。“新主流”的“新”在于之前两条主流脉络的内外关系进行了融合和扩展,比如英雄也有对于家庭伦理的关系建构。但新主流的泛化也带来了自反性,反噬了新主流成果,甚至会带来一种后主流的状态,形成对于主流的剥离。上海戏剧学院博士研究生金澍《浪漫之矛与现实之盾——浅析后疫情时代新主流军事电影的发展与桎梏》通过分析疫情前后期上映的新主流军事电影作品,对该类电影发展的脉络进行梳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指出其不足。北京电影学院博士研究生曾龙《黑色电影进入主流电影的路径》表示,新主流电影因困境而生,通过整合类型电影、主旋律电影与艺术电影的创作理念与各方资源,相互借鉴、彼此渗透,呈现出类型化、多样化等特征。在整合的过程中,黑色电影作为一种风格,同时又是一种类型,化整为零进入其他类型电影当中,又作为主类型融入其他类型电影,通过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对话,最终进入主流电影。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费泳副教授《戏曲电影<白蛇传·>引发的思考》通过对《白蛇传·情》分析,指出戏曲电影的文化自觉应建立在对根的找寻和继承上、建立在对“真”的批判和发展上和对发展趋向的规律把握与持续指引上。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讲师沙扬《中国革命先烈传记电影的新发展研究——以电影<革命者>为例》细致分析革命先烈传记电影写实与写意融合的可能,认为《革命者》的成功在于以历史唯物史观为依托,诗意讲述作为共产主义革命先行者李大钊后半程生命的核心历程,并把向李大钊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致敬作为更高层次的风格追求。

变迁与发展”分论坛主要就中国电影未来发展、动画电影以及放映、受众等问题进行探讨,由黄望莉教授主持、吴冠平主编担任点评人。复旦大学杨俊蕾教授《塑造有品格的影像力量:思考新主流探索中的历史与艺术》指出,中国新主流电影经过新世纪以来的强劲发展,在重大主题开掘、影像风格形成,以及技术化的特效画面制作等方面表现突出,其中有两个需要格外注意的问题:其一,使用带有全球化商品属性的视觉特效技术制作奇观场景时,如何与具有历史指向的国族记忆构成可确认的联结;其二,在全球文化流动性日盛的格局中,对于同主题叙事的影像开掘如何实现中国故事的情绪价值,并以此构成海外艺术传播的吸引力基础。复旦大学龚金平副教授《从展览“传统”走向对话“当下”——“新国潮”背景下“国漫”创作的变迁与进阶之路》指出“国漫”的“新国潮”特征,不能简单理解为形式上民族化、时尚化,而是一种内在的创作态度和时代精神,也包括用现代性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民族性的文化心理和情感关系。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张逸君《互文性视域下“哪吒”的动画改编研究》引入互文性理论,将改编与所处的社会、文化和历史关联,挖掘历届哪吒动画改编演变逻辑。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马聪敏、硕士研究生姚羽佳《成为“新主流”:电影<柳青>的生产考察》以《柳青》电影的定位、生产以及宣发遇到的困境,反思后疫情时代中小成本新主流电影的创作。晋中信息学院讲师赵静《肃杀之调与温情之感:<悬崖之上>“群像叙事”的风格化演绎》通过分析“群像塑造”和人物关系演变探析新主流电影的多元类型表达方式及主流价值观的传达途径。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讲师程功《新主流奇幻片中银幕男性气质新表征:以电影<刺杀小说家>为例》探讨新主流玄幻片男性气质的新表征,认为新主流电影玄幻片的男性气质回应了现实的需要,从对亚文化的协商和收编转为符合传统理想和家庭伦理、反对商业和武力霸权的男性气质。北京电影学院讲师张旭《后疫情时代电影发行放映业的模式创新与机制重构》面向后疫情时代电影发行放映业的复兴与发展目标,认为疫情对于电影发行放映业影响主要包括供给侧、需求端、治理层和国际化四个角度,短期内产生极大冲击,但从长期看,也可能以此为契机大力推动改革、促进行业优化升级;需要推进院线整合模式和互联网融合模式,推进精准发行模式和共赢分账模式。北京师范大学讲师武建勋《电影受众的需求变迁与发展趋势分析》以2011—2020年度电影票房前十名的百部电影作为样本,剖析电影受众的变化趋势,认为在后疫情时代中国电影与受众的互动关系会进一步增强,中国新主流电影探索离不开受众的支撑,同样需要引导受众不断成长。

大会闭幕式由万传法教授主持。上海大学陈犀禾教授、《当代电影》杂志副主编张文燕编审、上海戏剧学院厉震林教授分别做总结发言。陈犀禾教授对分论坛的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再一次肯定本届论坛的议题,并对会议的成功举办表示肯定。张文燕编审感谢全体专家的参与,通过本次大会,对“新主流”的概念做了一个非常全面、多元化、立体化的阐释,对中国电影新主流化也进行了多角度、多视点的探索,提供了很多值得思考的观点和有效的建议。厉震林教授代表会议主办方总结发言,期待明年金秋时节再相聚上海。



陈吉,上海戏剧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201112

金澍,上海戏剧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201112



华山路校区:上海市华山路630号

邮编:200040

昌林路校区:上海市昌林路800号

邮编:201112

莲花路校区:上海市莲花路211号

邮编:201102

虹桥路校区:上海市虹桥路1674号

邮编:200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