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学院成功举办《风与风筝:尤里斯·伊文思与冷战时期跨过电影文化》讲座

发布者:电影学院发布时间:2023-06-04浏览次数:10


2023530日,由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万传法教授组织并主持,纽约州立大学珀契斯分校电影与媒体系助理教授张泠主讲的讲座顺利举办。本次讲座题目为《风与风筝:尤里斯·伊文思与冷战时期跨国电影文化》,讲座的主要对象为上海戏剧学院“电影理论与实践分析”课程的学生,讲座反响十分热烈。

讲座伊始,张泠教授首先为大家展示了伊文思这一位电影大师的生平和经历,以伊文思跨越20世纪的战争和冷战时期的电影创作和旅行创作的经历,重提了伊文思在苏联、东欧、亚洲和拉美国家拍摄的影片在电影史上的重要性,以伊文思创作中反复出现的“风”的意象,通过探索其神秘和隐喻性去研究国际主义下的全球“风向”。张泠认为,尽管二十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西方处于冷战时期,但交流并没有中断,她以《北京星期天》和《风的故事》为例,通过深入分析影片当中的“风”和“风筝”的视觉叙事和听觉叙事,对伊文思的“潜在叙事”,给予了深刻解读。在视觉上,张泠教授重点点出“飞行”以旅行作为主体来表现全球团结合作的国际主义。在听觉上,“扬声器”在声音使用上的蒙太奇序列的运用、“口琴”代表的梦想、多次出现的黑管吹奏的背景音乐的选择等,将“风”“风筝”“声音”“气”以及“孙悟空”等进行了有效连接和意象拓展,突出表达了伊文思作为个人和作为国际友人之间在自身追求和文化交流之中的多种寓意。讲座结尾,张泠教授通过伊文思关联到欧洲的电影制作人如阿涅斯·瓦尔达、克里斯·马克在中国的电影活动和跨国交流,提出了文化交流之风通过电影这一媒介继续吹遍全球交流的愿景。

本次讲座以全局多样的研究视角和联想、发散的跨文本研究方法,以极具创新的“风”的分析切入点,运用综合的视听研究,探索跨国电影的制作和其背后的国际文化交流,为同学们带来了较大的启发和思考。


审核:韩永胜



华山路校区:上海市华山路630号

邮编:200040

昌林路校区:上海市昌林路800号

邮编:201112

莲花路校区:上海市莲花路211号

邮编:201102

虹桥路校区:上海市虹桥路1674号

邮编:200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