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勒兹,或喜悦的电影学》学术工作坊” 在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成功举办

发布者:电影学院发布时间:2024-04-07浏览次数:10

202432628日,由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万传法教授组织并主持,日本北海道大学文学院映像文化专业应雄教授主讲的学术工作坊——《德勒兹,或喜悦的电影学》——在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成功举办。

26日下午,学术工作坊顺利开班。在开班主题讲座上,应雄教授以具体的导演及其作品作为读解德勒兹的切入口,通过对比约翰·福特为代表的“大西部”与安东尼·曼为代表的“小西部”,重新梳理了美国西部片的发展历史。其后,应雄老师又以《赤裸的马刺》为例,分析影片中的镜头调度,观察安东尼·曼镜头语言中巧妙调配知觉、行动两种关系从而产生出令人“惊异”的效果的现象,通过戈达尔的影评分析,结合画面和文本,全方位理解“西部变小”这一核心问题,最后落脚至德勒兹“小形式”和“大形式”的概念上。

随后,应雄教授提出“真实电影”当中纪录与搬演问题,进入到德勒兹《电影Ⅱ》中电影时间“未来论”的讨论。以让·鲁什《人类金字塔》为例,影片当中虚构的场景和真实的记录,体现了“真实电影”当中虚构与现实的文本相互作用的关系,人物能够在确定的角色设定中解放出来,生成了变化中的自己,达到超越记录与虚构的二元对立的效果,从而产生了第三时间——未来。

327日,迎来工作坊的第二天,应雄教授以《伸冤记》为例,讨论希区柯克的影片和戈达尔关于该影片的影评,逐帧分析,深入至希区柯克电影的中心命题——罪责的转移的探讨,进而提出了希区柯克电影关于“2”的特点:作为基数的分身和序数的倍增。随后,从戈达尔的影评视野转至影片创作,以《芳名卡门》为例,观察希区柯克之于戈达尔的影响和戈达尔的创新之处,进而进一步理解与希区柯克不尽相同的属于戈达尔的“2”的特点:“1+1”和“A&B”的模式。

随后,应雄教授利用戈达尔的《影像之书》和马克斯·奥菲尔斯《欢愉》之间的跨文本联系,并将其放置于电影史的时间维度上,去挖掘属于电影的“伟大的瞬间”,直观地感受奥菲尔斯华丽复杂的运镜之中突然的“脱缰时刻”。最后,应雄老师通过对比巴赞和戈达尔对于此影片的评析差异,总结希区柯克与奥菲尔斯之于戈达尔的影响,重新认识三位电影大师的电影创作和电影理念,从而真正理解了戈达尔所谓的“我的影评就是我的电影”这一核心。


328日,工作坊最后一天,应雄教授就第一天的“喜悦的电影学”继续展开论述,从雅克·罗齐耶《再见~菲律宾》出发,通过影片的观看,感知到影片当中透露出的纯粹的喜悦之感,从而呼应了工作坊的主题。进而,应雄教授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喜悦本身,而是结合影片深入至对于喜悦的电影、嫉妒的电影的读解,最后集中赏析了影片最后的关于“离别”的描写,展开了作为真正的电影的阐述。

最后,研究生们就各自的论文提纲与应雄教授进一步深入讨论。着重探讨了“时间-影像”、“运动-影像”和“时间的影像”、“运动的影像”之间的区别,以及“第一时间”、“第二时间”、“第三时间”等等,讨论积极热烈。

      

三天的学术工作坊,应雄教授立足于具体的影片文本和镜头语言,基于戈达尔的影评,为同学们打开了读解德勒兹理论的思路,从而进入到德勒兹广袤的理论海洋里,为真正理解德勒兹以及如何处理好理论与具体文本之关系,寻找到了一种真正之“法门”。



主讲人简介:应雄,现任日本北海道大学文学院映像文化专业教授。历任日本映像学会理事、日本映像学会第37届全国大会执行委员长等社会兼职。主要从事电影学研究。


审核:韩永胜

指导老师:万传法

文:邓嘉希 

图:包瑞琦、沈静



华山路校区:上海市华山路630号

邮编:200040

昌林路校区:上海市昌林路800号

邮编:201112

莲花路校区:上海市莲花路211号

邮编:201102

虹桥路校区:上海市虹桥路1674号

邮编:200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