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凉涤暑,微雨荡尘。2024年9月19日,上海戏剧学院主持系PT专家工作坊在华山路校区红楼内如期开展。上海广播电视台首席主持人、驻校艺术家曹可凡老师冒雨前来,与主持专业的学生共同探讨访谈之道,倾情讲授主持人口语表达的方法与技巧。
课程伊始,曹可凡老师步入教室,热情问候同学们,并对新加入工作坊的同学们表示欢迎。曹老师从访谈中的“平常心、平等心”开始谈起,从采访者的身份定位和心理准备切入,深入剖析了访谈之中的沟通技巧,并在课程开始便定下了“我的课堂没有标准答案”的基调,让同学们备受鼓舞,更加踊跃地参与进课堂的讨论之中。
本次工作坊从具体案例出发,先组织同学们观看了《面对面》栏目中董倩对全红婵和陈芋汐的专访,让同学们对于采访技巧与语言艺术有了直观感受。接着在授课过程中,曹可凡老师耐心听取了每一个同学对于这段采访的评价,并和同学们深入交流了自己的看法。
曹可凡老师以手术式拆解的方法,把董倩藏在话语中的每一处“妙笔”都进行细致讲解,补充了同学们在观看中产生的遗漏,同时从原理出发讲授了调控采访节奏之必要。“缓和不代表没有锋芒。”曹可凡老师在概括董倩的采访风格时如是说。紧接着,曹老师提出了一个引起同学们深思的观点:没有差的乐队,只有差的指挥。
曹老师回想起曾经受邀去观看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排练的经历,他与同学们分享了当年小泽征尔先生在为乐团排练艾格蒙特序曲的场景,“声音一出来,我就感到这是来自一流乐团的乐音,可谁能想到这只不过是一支一般乐团的表现。”曹可凡老师回忆说。这启发了同学们对于采访的理解:哪怕一般的乐队也能有一流的表现,所以只有平庸的采访者,没有平庸的受访者。正如董倩采访全红婵,她用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人文关怀使得那个媒体同行口中难以采访的全红婵变得极其配合。关怀先行,才能打开受访者的心门。居高临下,则只会让受访者心门紧闭。
经过曹可凡老师细致的拆解,同学们对采访工作本身有了不一样的认识,纷纷与曹老师分享了自己的见解。课程最后,曹可凡老师以一个问题结尾:在一个答案可以唾手可得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结束课程后,曹可凡老师与全体参加工作坊的主持系同学们在红楼金字前合影留念。
审核:韩永胜
指导老师:费泳 左育
撰稿:22级播音与主持 孙昊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