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懂戏剧、“声”临其境—— 无障碍戏剧·演诵篇《青春家国》为视障人士铺就艺术盲道

发布者:电影学院发布时间:2024-11-26浏览次数:10


20241125日至26日,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同学们在昌林路校区5号楼2号标放厅演出了无障碍戏剧·演诵篇《青春家国》。该剧为上海戏剧学院2024年“高地大”项目,也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系列公益演出之一。上海市盲人协会组织全市各区视障人士前来“听”剧,现场还有盲人亲属及普通观众一同观看,实现了“残健共享”的无障碍艺术理念。上海市盲人协会主席赵继红、副主席俞静芳,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副院长董健、电影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王春云、播音与主持系主任费泳出席并观看演出。

本次无障碍戏剧是为盲人朋友特别定制的“演诵篇”,通过调整表演与朗诵的时长比例,让盲人朋友们能够“听”懂戏剧、“声”临其境。演出包含《我歌与我哥》、《永不消逝的声音》、《悟空的黑悟空》、《雪山寄》和《沧浪一生》五个故事,在三位青年大学生讨论如何举办情景剧大赛的故事框架下串联呈现。《青春家国》讲述了中国不同历史时代下,青年人的抉择与勇气,让上海的盲人朋友听到了关于青春与家国的不朽颂歌,通过一系列红色人物勇毅抉择的故事,鼓舞着残障人群的心灵世界。

本次演出,贯彻了上海戏剧学院无碍剧的创作宗旨,即呈现中国特色的无障碍戏剧。中国特色无障碍戏剧模式是将无障碍理念贯穿整个戏剧创作全流程。从剧本生产开始就加入解说员的角色,通过串讲人、说书人、角色抽离等有机方式将常规戏剧增设画面描述,使得盲人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在排演设计中,通过对演员的舞台调度、声音控制、音响效果等技术增强手段,让盲人朋友能够感受艺术力量。在剧场安排上,除了常规的无障碍设施保障外,还发动学生志愿者从户外引导盲人入场落座,向他们介绍剧场环境和演出内容,让他们感受到来自上戏的温暖,定制盲文无障碍场刊,针对不懂盲文的视障人士,由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声情并茂地录制好“有声无障碍场刊”。此外,本次演出贯彻“科艺融合”精神,在场刊节目单中采用了AIGC的剧照呈现。

演出结束后视障朋友们久久不愿离场,并表示,这场演出让他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与感动,他们激动地握着演员的手发出真挚的赞美并希望此类活动可以多多开展,让公益惠及更多盲人。上海市盲人协会赵继红主席、俞静芳副主席在演出结束后,表达了对中国特色无障碍戏剧的高度认可,为《青春家国》关注红色青春独特内容的创新视角而点赞,并表示今后也会继续大力支持上戏电影学院的无障碍戏剧。

本次活动的指导教师、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副院长董健教授说:“大家作为戏剧学院电影学院的学生,要通过无障碍戏剧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它不仅仅是一种戏剧文化活动,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的体现。我们要通过这样的演出来丰富视障群体的文化和精神世界,用作品浓缩时代气息、融入人文关怀。”指导教师孟聪说:“这次我们将教学内容以无障碍戏剧的形式呈现,不仅探索了戏剧演出的多种可能性,也将这份'戏剧为人民服务'的初心融入在实际行动中。”指导教师李泽鹏表示:“中国特色的无碍剧,是区别于欧美无障碍戏剧的全新文化服务模式,我们更加关注无障碍的全流程贯穿,通过演绎红色人物与红色故事,让残障朋友们感受到正向的精神力量。我们希望,无碍剧能够走遍祖国大地,为更多残障人士带来艺术之光。”

同学们演出结束后也产生了很深的感触,他们纷纷表示这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有幸能够站到舞台上以无障碍戏剧的形式向视障朋友们传达心之所想、身之所感,很激动也很幸福。参与者牛亚杰说:“因为受众的变化,我们需要站在更全面的角度去考虑受众,巧妙地用自己的专业去融合故事内容,让受众能够听得轻松、听得明白。这场无障碍戏剧展演,能用自己的专业去帮助特殊群体,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学以致用的幸福感。”

这次无障碍戏剧演出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示了戏剧的包容性,也为艺术的多样性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主创团队表示,我们将继续努力推动无障碍文化活动的发展,实现视障人士与健全人士戏剧共享,使戏剧艺术真正成为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的盛宴。




审核:韩永胜

指导教师:董健、孟聪、李泽鹏

撰稿\场刊设计:23主持 宋雨凡

摄影:24摄影MFA 王晨


华山路校区:上海市华山路630号

邮编:200040

昌林路校区:上海市昌林路800号

邮编:201112

莲花路校区:上海市莲花路211号

邮编:201102

虹桥路校区:上海市虹桥路1674号

邮编:200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