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2日(周三)下午15:30“审美与向善”:戏剧影视名师大讲堂”系列讲座第十季第十五讲(总第215讲)——《中国电影发展史视域下的中国西部电影》在云端举行。本次讲座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中华爱子影视教育促进会、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亚洲华语电影研究中心和北京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办。讲座邀请到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华爱子影视教育促进会会长周星教授;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院长厉震林教授;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西北大学电影学院院长,张阿利教授;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指委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燕教授拨冗参会。
本次讲座由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指委秘书长张燕教授主持。张燕教授还是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华爱子影视教育促进会副会长,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副会长兼香港电影委员会执行主任,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秘书长,全国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领军人才,北京市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领军人才。张燕教授向尊敬的周星教授、张阿利教授、厉震林教授,以及B站和视频直播间的老师、同学们表达了诚挚的问候。并指出,在周星主任精心谋划之下,“审美与向善”大讲堂昨天开始,以区域为全新的角度切入,致敬历史悠长,未来可期的中国电影。
讲座开始前,首先由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周星教授进行致辞。周星教授还是中华爱子影视教育促进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小组成员,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视听专委会副主任,教育部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学会艺术专委会副会长,教育部高中艺术课标修订组长。周星教授对张阿利教授受邀进行本次讲座表示感谢,同时提到本次讲座是为纪念中国电影120周年,以区域电影的方式进行别有角度的分析。他强调,西部电影是内地最成熟且得到公认的宏大区域电影,张阿利教授是西部电影研究的权威,期待他能从新的角度全面且有特色地分析西部电影在中国电影发展中的价值、意义和整体成绩。
随后,由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院长厉震林教授发言致辞。他还是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上海市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他表达了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与教育部教指委共同主办本期讲堂的荣幸。他高度评价了张阿利教授在西部电影研究方面的卓越成果,并指出西部电影在中国电影体系中具有特殊地位。他以北魏汉化改革为例,说明西部电影在八十年代为中国电影银幕气质带来了重大变化,从柔弱委婉变得粗粝、野性、强壮,对中国电影贡献巨大。同时,他认为上海电影可以从西部电影中汲取元素,注入新的文化元素,产生新的风貌。他还提及了《人生》《老井》《新龙门客栈》《狗阵》等经典西部电影,强调张阿利教授本次讲授对纪念中国电影120年具有重要的独特意义和价值,并祝愿论坛圆满成功。
在精彩的致辞环节后,讲座进入了高光时刻,主讲嘉宾张阿利教授闪亮登场。他身兼众多重要职务(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西北大学电影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领域领军人才,陕西省教学名师,陕西省文化宣传六个一批人才,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丝绸之路影视与戏剧研究中心”、陕西省电影评论与理论研究基地“中国西部电影研究”首席专家。全国广播电视理论十佳百优人才。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教育部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院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高校影视评论委员会主任等),在西部电影研究领域成果丰硕。他对主办方的邀请表示感谢,并强调在世界电影诞生13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120年的历史节点上,思考中国电影和西部电影的发展问题具有重要价值。
他提到,以往电影研究较少关注区域地缘要素,而本次区域电影系列探讨为电影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他围绕中国西部电影文化属性、中国西部电影的创作格局、中国西部电影一种风格探索三个方面,展开了深入阐述。
第一,在文化属性方面,从地域文化角度看,上海、香港、北京等城市为核心的电影生产构成了中国电影地形图的重心,而西部电影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文化寻根与反思浪潮中。如《人生》《黄土地》等影片,深刻挖掘了传统文化的复杂性,思考了文化的困境与出路,既对历史文化进行反省、反思和批判,又对社会现状和未来进行了思考。同时,中国西部电影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像阐释传统,塑造了众多具有典型意义的银幕形象,体现了民族性格、人文精神和民俗风情。此外,西部电影还具有审美现代性的艺术隐喻,以《黑炮事件》为代表,展现了批判反思精神,对现代知识分子的启蒙和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第二,在创作格局方面,中国西部电影在四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呈现出变革性题材、少数民族题材和西部商业类型题材的特点。它坚持现实主义品格,关注现实社会,形成了一批经典作品,如《野山》《美丽的大脚》等。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以万玛才旦等为代表的“母语电影”叙事,展现了新的拓展。同时,西部电影在商业类型化探索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果,如《黄河大峡》《双旗镇刀客》等影片。
第三,在风格探索方面,中国西部电影承继了中国电影120年发展中对电影语言现代化的探索。不同代际的导演在影戏美学观念上既有延续又有扬弃。第四代导演吴天明、颜学恕注重将现代美学融入西部电影叙事;第五代导演张艺谋、陈凯歌更强调表现主义美学和电影语言的现代性;第六代导演和新生代导演则采用纪实手法,在自然景物、民俗意象等方面形成了西部电影特有的影像造型和美学革命。此外,西部电影在声音元素方面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记忆,如陕北民歌、纪录片《书匠》等。
张阿利教授指出,中国西部电影在120年中国电影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承继了中国电影的民族性使命和传统,推动了中国电影民族叙事的发展,走向了世界影坛。同时,西部电影在影像叙事空间表达上具有独特特点,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思考、弘扬和批判。虽然西部电影的辉煌时期已过,但它的精神传承至今仍在延续,众多西部电影人坚守着西部电影的品牌概念。他还强调,西部电影不应局限于西部,而应超越地域,拥抱全球电影发展环境。面对当下人工智能对影视制作的挑战,西部电影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
讲座结束后,张燕对张阿利教授的精彩讲座给予了高度评价。她认为张教授的讲座内容厚重,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西部电影的纵向发展脉络和横向的文化、创作、风格等方面,让听众对西部电影有了更深入的认知。线上的老师和同学们反响热烈,提出了两个关心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张教授在研究西部电影理论过程中最难以攻克的研究点是什么。张阿利教授表示,最初面临的难点是中国西部电影是否值得作为一个学术问题进行长期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问题在克服重重困难中得到了深化解决。第二个问题是中国西部电影与其他区域电影及国外有区域特点的电影相比,最突出的点在哪里。张阿利教授认为,不同区域的电影因风俗、民俗文化的不同而各具特色,没有高低之分,只要体现了一方水土、民族和人民特有的精神气质,就是优秀的电影,应共融共生共存。
最后,张燕对张阿利教授多年来在西部电影研究领域的贡献表示敬佩。她指出,张教授的研究形成了自身的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和学术体系,并将西部电影教学融入人才培养的重要维度。西部电影从概念提出到创作实践,一直在与时俱进,具有独特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她期待在张教授和团队的带领下,西部电影的研究和发展能够越来越好,为中国电影增光添彩。同时,本次“审美与向善”戏剧影视名师大讲堂中国电影区域的系列讲座还将继续,期待后续带来更多精彩内容。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艺术门类作为新文科基本方略之一,主要以“化人、美人”为目标。戏剧与影视学科亦然。为更好地推广新文科建设理念,发挥戏剧与影视学科的文化推广与价值引领,在2020年上半年成功开展“审美与向善:戏剧与影视学名师大讲堂”第一季十五讲系列讲座,2020年下半年成功开展“审美与向善:戏剧与影视学名师大讲堂”第二季二十讲系列讲座、2021年上半年成功开展“审美与向善:戏剧与影视学名师大讲堂”第三季二十二讲系列讲座、2021年下半年成功开展“审美与向善:戏剧与影视学名师大讲堂”第四季二十五讲系列讲座、2022年上半年成功开展“审美与向善:戏剧与影视学名师大讲堂”第五季二十三讲系列讲座(总共105讲)、2022年下半年成功开展“审美与向善:戏剧与影视学名师大讲堂”第六季二十六讲系列讲座、2023年上半年成功开展“审美与向善:戏剧与影视学名师大讲堂”第七季十二讲系列讲座、2023年下半年成功开展“审美与向善:戏剧与影视学名师大讲堂”第八季二十二讲系列讲座、2024年下半年成功开展“审美与向善:戏剧与影视学名师大讲堂”第九季三十五讲系列讲座,得到众多高校师生及网友热赞的基础上,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特别策划举办“审美与向善:戏剧与影视学名师大讲堂”系列讲座第十季,将继续联袂全国各大高校、专业术院校,聚焦戏剧与影视学科,广邀多所高校的重要专家名师线上开讲、传道解惑。
以上文章转载自戏剧影视教指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