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7日,上海戏剧学院昌林路校区307教室里,一场紧扣“评”字的情景式教学创新正在呈现。课程以现场观看新闻小片方式模拟各电视台新闻主播实习与招聘中的“出镜委员会审核机制”进行考试结课。课程中,由新闻播音组专业教师王琦、张大鹏、李泽鹏及东方卫视主播、主持系04级校友邢航组成的专业评审认真对新闻小片进行“一线播出级”团队评议,并结合考试要求,逐一对23级主持班40名学生的新闻实训表现进行精准点评。课程最后,老师们为大家送上了彩蛋视频——由东方卫视新闻主播、99级校友尹红,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早晨》主播、08级校友刘晔,14级校友刘逸轩,河南卫视主播、19级校友葛浩涵带来的结课祝福视频。
(课程展映切片视频)
(校友祝福视频)
本学期,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上戏电影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系《新闻播音》课程集中体现了我系“教、学、考、展、评”五育融合的全链条育人的课程创新与实践。上戏主持专业专业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点,其中的核心课程《新闻播音》积极拥抱变革,“我们要培养的是兼具政治定力、专业功力、创新活力的复合型传播者”课程负责人张大鹏表示。
(一)“教”:育人革新
打破边界,行业深度嵌入。为破除传统模式局限,课程进行了系统性重构:突破小课边界,实施梯度教学;引入行业专家进课堂;坚持每周上镜实训,强化实战能力。大课上,邀请SMG融媒体中心首席主持人臧熹为学生们讲解融媒体时代的新闻主播素养及训练方法;会课中,三组教师毫无保留地分享各自的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小课里,各组老师统一每周训练稿件及内容进度,保证教学科学性与统一性;录制时,教师精心打磨学生稿件播报的同时还注重主播的造型视觉美感,老师们亲自上阵以专业主播要求调整学生视觉语言表达。
(二)“学”:思政为基
专业学习深植时代根基,课程强调备稿不仅是技术,更是深度理解的过程。在讲解“乡村振兴”主题稿件时,学生须研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摘编》,掌握政策背景,将政策语言转化为受众易懂的表达。王琦老师指出:“技巧可训练,但对时代的深刻感知需从历史纵深中培养”。《新闻播音》不仅是学习播音技巧,更是全面地学习编辑、播报与评论的全媒体能力,并掌握布景、录音与录像的综合技术呈现能力。学生们在一次次的背景设计、课程布景与技术提升中,也落实着“劳动教育”的思政底色。
(三)“考”:创新评价
实战压力锻造核心能力。摒弃单一试卷考核,建立阶梯式实训评价体系,日常上镜实训融入“突发事件应对”环节(如提词故障、导播指令、即兴评论等),考验学生在高压下的播报稳定性和应急能力。“优秀的主播要在混乱中建立秩序。”李泽鹏老师阐释其考核核心标准(图)。通过“双人导报+站姿评论”等形式,全面检验学生“编播评”的综合素养。
(四)“展”:公开展示
直面受众,检验教学成效。面对新媒体时代内容传播的挑战,课程增设了展映环节,“询言三秋”课程展映利用多媒体电视技术在校内公开展播坐播与站播新闻小片,“询言”之中师生深入探讨,从入门到阶段性成果,“三秋”之期则希望学生们树立长期主义与终生学习的思考,稳步前行。此举旨在推动育人成果走出课堂,直面受众评价反馈,加速学生们向适应时代需求的新型播音主持人才转型。23主持班全体学生以扎实的专业能力和良好的精神风貌交出阶段性答卷。
编者按
同学们茁壮成长的背后,是老师们甘为“绿叶”的辛勤付出,王琦老师总是为学生们加课练习,张大鹏老师汗流浃背的带学生们布置展映,李泽鹏老师来得比同学们早,走得比同学们晚……就像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笔下的那句名言:“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同学们在老师们的“行为示范”中逐步树立大志向。当学为根本、教有方略、考在实战、展于众评、评贵精准五环相扣,上戏播音系正力求在新传播格局下,为主播手中的“金话筒”注入清晰、坚定且肩负使命的新闻力量。
指导老师:王琦、张大鹏、李泽鹏
撰稿:23级主持 徐忠硕
图片:23级主持全体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