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黔”行|踏上贵州屋脊探寻非遗文化新生力量(上篇)

发布者:电影学院发布时间:2025-08-23浏览次数:11


光影黔行启新程

上戏学子踏上贵州屋脊

探寻非遗文化新生力量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20253月考察贵州时关于“保护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践行上海戏剧学院“一引三融”育人目标,赋能艺术教育与地方文化保护的深度融合,20257月,经上海戏剧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处)、共青团上海戏剧学院委员会审批立项,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光影''行——毕节非遗文化的传承与新生影像调研”暑期社会实践项目正式启动。一支由电影学院师生组成的实践队,怀揣着用光影记录文化、用专业助力传承的使命,奔赴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兴发乡及黔西市化屋村,开启深度调研与创作之旅。


启程:聚焦非遗,影像助力传承


本次社会实践以影像为媒,深度聚焦毕节市三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撮泰吉、铃铛舞、苗绣。实践队计划通过影像拍摄创作,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传承现状与创新发展,旨在运用电影学院学子的专业技能,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播与时代新生贡献一份独特的青春力量。项目不仅是艺术实践,更是一次文化寻根与责任担当的生动课堂。


首站登赫:登顶屋脊,对话千年彝魂


实践首日,经过两个半小时的车程,队员们抵达了本次调研的第一站——被誉为“贵州屋脊”的赫章县韭菜坪。这里是贵州海拔最高点,更是彝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国家级非遗“撮泰吉”和“铃铛舞”便根植于这片神奇的土地。

在韭菜坪,实践队有幸拜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铃铛舞、撮泰吉的传承代表性人物:苏万朝老师。苏老师带领大家参观了他的彝族民俗博物馆,馆内陈列着毕节彝族传统的各类生活器具、服饰与文献,如同一部无声的史诗,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彝族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生活智慧。


沉浸体验:古老艺术的当代表达


短暂的参观后,苏老师及其团队为实践队带来了一场震撼心灵的撮泰吉表演。扮演惹嘎阿布(山神老人)、阿布摩(老爷爷)、阿达姆(老奶奶)、麻洪摩(将军)和海布(副将)的演员们,通过极具仪式感的动作和差异化的表演,生动演绎了祭祀、农耕和扫寨的古老场景,精准传神地刻画出不同角色的性格特征,让队员们惊叹于这项非遗的艺术魅力。

苏老师团队献上了气势恢宏的铃铛舞。苏老师向队员们讲解了铃铛的演变:从最初象征28星宿的28个马铃,到为方便表演简化为代表12地支的12个,直至他本人为赋予新意而创新的6个铃铛(寓意福禄寿喜)。舞者们手持铃铛,踏着雄健的舞步,铃声铿锵有力,仿佛穿越时空的回响,展现了彝族先民的生命律动。


深度对话:传承中的坚守与创新


在与苏万朝老师的深度交谈中,我们感受到他对撮泰吉和铃铛舞传承的从容与热忱。他像一位熟悉老友般介绍现在的传承情况:家族几代人都在跳,孩子们假期也会跟着学,许多高校以及中小学校也开设了相关课程。苏老师相信,这些根植于生活的文化自有其生命力,他乐见其成地期盼着更多年轻人能接触、喜欢上它们,让这份独特的民族记忆自然地延续下去。

在赫章的首日调研,实践队员们不仅用镜头记录下了撮泰吉的神秘古朴与铃铛舞的磅礴气势,更通过苏万朝老师的言传身教,深刻理解了非遗保护的重要性。大家认识到,这些根植于乡土的活态文化,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标识。高校学子深入田野,运用专业所长进行记录、研究和传播,正是响应国家号召、参与文化传承保护的有效途径。此次实践,不仅是对技艺的锤炼,更是一次关于文化根脉、传承责任与创新路径的深刻思考。

赫章之行收获满满,为整个“光影黔行”项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带着对非遗传承的敬意与思考,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光影黔行”实践队将继续踏上征程,奔赴下一站——黔西市化屋村,深入探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苗绣的传承故事与创新发展,用青春视角和电影语言,持续探寻毕节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的蓬勃生机。我们期待,光影的力量能够照亮更多非遗瑰宝,连接过去与未来,助力文化血脉永续流淌。



审核:韩永胜 王春云

指导老师:马耀祖 曹 烨

/文:光影“黔”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排版:田 畅



华山路校区:上海市华山路630号

邮编:200040

昌林路校区:上海市昌林路800号

邮编:201112

莲花路校区:上海市莲花路211号

邮编:201102

虹桥路校区:上海市虹桥路1674号

邮编:200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