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普铸魂,语通家国
◢原文转自《学习强国》,点击下方跳转
【菁菁教苑】推普铸魂,语通家国:上戏“声”耕行动在边疆沃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今年夏天,上海戏剧学院“声”耕行动推普实践团循着国家战略指引,响应《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实施方案》中“2025年民族地区普通话普及率接近或达到80%”的目标号召,跨越4800公里从黄浦江畔奔赴祖国边疆,足迹遍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喀什地区的11所学校和2个红色场馆,以专业之声为犁,在边疆大地上耕植民族团结的种子,让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成为连接沪疆、共促发展的文化桥梁。
以“语”为媒
锚定教育帮扶与能力提升双目标
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为各民族群众打开教育大门、提升综合能力的关键钥匙。上戏“声”耕推普实践团紧扣当地教育需求,将推普工作与教育帮扶深度结合,足迹遍布第三师中心幼儿园、四十四团二中、五十三团第二中学等11所学校,覆盖幼儿园至高中全学段,用精准服务填补语言提升空间。
针对当地民族教师普通话水平短板,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专家、上海戏剧学院播音主持系王琦教授通过线上授课,为当地教师讲解普通话推广的重要意义,并就“平翘舌音辨析”“轻声发音”等普通话测试的重点难点进行讲授,切实助力教师队伍提升语言教学能力,为当地教育质量升级注入专业力量。
面向学生群体,推普实践团同样精准发力:在幼儿园带领孩子诵读《三字经》,让传统文化在稚嫩童声中扎根;在高中课堂指导艺考生声情并茂表达稿件,用专业为边疆学子铺就艺术追梦路。实践团以“国家通用语”为纽带,切实为当地教育发展添砖加瓦,积极响应“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国家部署。
以“行”践悟
在屯垦精神中厚植家国情怀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肩负着维稳戍边的重要使命,“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是这片土地最深沉的精神底色。推普实践团队员们深知,推普不是单向输出,而是要在读懂边疆的过程中实现双向成长——他们走进新疆屯垦历史博物馆,在老物件与史料中触摸屯垦戍边的峥嵘岁月;探访最美村官刘国忠纪念馆,从榜样故事里汲取扎根奉献的力量;与新疆政法学院围绕推普经验、文化传播创新展开座谈,在跨校交流中探索语言推广的新路径。
为让屯垦精神通过国家通用语代代传递,队员们为博物馆的小讲解员录制讲解示范视频,将历史记忆转化为可听可感的语言力量;在推普走过的每一所学校,队员们还用镜头记录了师生们传承屯垦精神的动人风貌。
推普团的此次实践不仅是绽放语言力量的历程,更是传承屯垦精神、厚植家国情怀的“行走的大思政课”。
以“情”连心
让民族团结之花绽放在沪疆两地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更是情感的纽带,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基础工程。上戏推普实践团以“国家通用语”为载体,用多样行动拉近沪疆距离,让民族团结在双向互动中愈发牢固。
在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第二中学的“推普铸魂·语通家国”主题升旗仪式上,实践团成员与二中学生携手主持、共同朗诵红色稿件《旗帜》——不同地域的青春身影因同一种语言汇聚,红色基因在齐声诵读中浸润心灵,沪疆学子的情谊在互动中悄然升温。
他们驱车途经红其拉甫国门——这座中国海拔最高的国门,塔吉克语意为“血染的通道”。实践团成员们站在祖国西大门,在《歌唱祖国》的旋律中,在庄严的界碑前坚定“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初心;
联合“潮童天下”节目组,在喀什地区泽普县的两所学校,指导当地孩子用普通话讲述边疆故事,让沪疆情谊通过镜头传递;
在节目现场偶遇上海体育大学中国乒乓球学院院长、国家级教练员、国际乒联副主席施之皓,其对“声”耕行动的点赞,更成为两地携手促发展的生动注脚。实践团的每一步都在拉近心与心的距离,让民族团结在交流中愈发牢固。
如今,这场跨越山海的“声”耕行动已经通过实践团自主运营的视频号、抖音和小红书三大短视频平台账号,在全网获得超10万的播放量;相关活动还获得当地市团委官方公众号“青春三师”的发布报道。
上戏“声”耕行动不仅让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边疆校园内外绽放光芒,更让上海戏剧学院的青春力量与新疆人民的热情坚韧相互滋养。未来,上戏人将继续以国家战略为指引,带着声“耕”行动的初心跨越山海,奔赴远方,用语言搭建沟通桥梁,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文化润疆的旋律中深入人心,为边疆繁荣稳定、民族团结书写更多青春篇章。
◢点击下方跳转“青春三师”
推普铸魂连家国,“声”耕万里润心田——上戏“声”耕实践团走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第二中学
审核:韩永胜 王春云
指导老师:王琦 徐佳晨
图片:王栋
文字:李家乐
排版:廖玉琳
团队成员:李家乐 毛晓楠 李晓天 王栋 戎珈慧 刘子涵